珍惜並且看重自己,即使在最不好的年代、最悲慘的身世、最不被認同的行為,仍然找得到愛與被愛,我們還可以樂觀尋著盼望。
這部電影既與冥王星無關,也不是吃早餐的故事,但主角的誕生確實與一頓早餐有關:他生父生母相識的起始。
在冥王星上吃早餐是男主角在一個偶然的聚會中聽見的故事,隱喻著,無人可禁錮的想像、精神的自由,讓他決定離開家鄉愛爾蘭某個小郡,前往倫敦去找他那追尋夢想的親生母親。
我們的男主角,也是女主角,自稱小貓的派翠克,這位在寄養家庭長大,被生母拋棄、被生父拒絕,卻凡事笑著面對、笑著挑戰的美麗男孩。
(對鏡臨妝的小貓派翠西亞)
他彷彿無知似的,用嫵媚的笑容挑戰保守社會,獨立於人群與時代─穿養姊的洋裝和女鞋、在學校寫所謂淫穢的作文、用家政課取代體育課迫使校方讓他乖乖唸書、在校服上改裝任何花俏元素─閃耀地彰顯著自己的獨特,顯然他「惹麻煩」的行為被養母和學校厭惡,而他總是笑著應對、談判、交易,十分勇敢,似乎從來不受傷害。
小貓是尋找愛,而且充滿愛的,他的自我認知就是愛著自己,接納著被社會所不認同的自己,毫不掩飾,所以他當然戀愛過,在出發前往倫敦尋找生母的旅途中,與一位偶然出現,像雨天收容野貓度過一夜的人一樣的男性。
卻也因為小貓對時代的冷感(像貓一樣任性的派翠克完全無視八零年代愛爾蘭獨立運動的槍砲彈藥),因此失去了他第一次的戀情。但是小貓並沒有哭泣,他重新回到尋找母親的既定旅程。
無論小貓因性別認同、性傾向或愛爾蘭出身身分被攻擊、歧視,甚至他的出生是因為生父「犯錯」而生母無法養育而拋棄他,在經歷了各式傷害之後,小貓卻仍然願意相信他所遇到的每一人,並且對他們付出了愛與關懷,是的,所以毋寧說,《冥王星早餐》是一部闡述「愛」的電影。
小貓對待朋友真情至性,朋友到倫敦求助,小貓用心接待,甚至安慰了一個徬徨的未婚母親,挽救了一個胎兒的小小生命;為了朋友的一封求救信,千里迢迢從倫敦回到愛爾蘭,成為她的精神支柱,他珍惜身邊人,即使是帶著愚弄與他合作的人、即使是栽贓他、取締他的警員。
最後,也許從一開始,小貓就不憎恨,或說已經原諒了他的親生父母,如小貓自己所說,他是出去找媽媽的,卻找回了爸爸(父親曾到小貓工作的倫敦風化區找他,向他坦言愛著他並告知其生母的下落,算是一種請求原諒與彌補的方式),後來因朋友而回到愛爾蘭與父親共同生活,最後父子也總算彼此坦誠,身為神父的父親甚至(在那麼保守的年代裡),帶著已然完全女性化的兒子上街購買孕婦裝(送給懷孕的朋友),不再懼怕旁人眼光。
(小貓派翠克與他的女性好友,還有被他救下的小生命)
在風化區有句父子對話,算是為小貓的笑容下了最佳註腳。當時小貓自稱「派翠西亞」,而這名父親假裝是個尋芳客,說到故事中匿名的幼年派翠克,他總是笑著:
派翠西亞:也許微笑可以掩飾淚水。
神父:也許微笑是唯一的方式,讓他去面對慘淡的人生。
此時小貓已經知道對方是誰,知道生父愛著他,而且從其得到了生母的住所。一般而言,恐怕台灣觀眾會往已被電視影集的認親戲所感染,認為小貓會去找出生母並告訴她真相,然後達到劇情高潮。
然而,小貓選擇假扮為電信公司的電話調查員,以這麼輕巧而無聲息的方式拜訪自己的生母,拜訪生母建立的家庭。
沒想到,他的生母育有一女一子,兒子也叫派翠克,這時候小貓是感動的,並且他仍年幼的異父弟弟坦承無畏地說他喜歡這位有點奇怪的電話調查員,小貓離去,一生僅只拜訪這一次,生母的家庭沒有受到任何驚擾。
小貓結束了他尋找「幽靈女士」(他稱呼生母的方式)的歷程,起始於愛也以愛總結,甚至給予再度懷孕的生母間接問候的祝福。
小貓離開倫敦時選擇回到父親身邊,和當時被收留的朋友一同生活;他是出去找母親的,最後竟找回了父親,無論是父是母,他的堅強都得到了他認為最恰當的回報。
小貓的每段戀情都以失敗告終,但他卻從不缺乏愛,他的愛並不自私,卻是多數人所缺乏的,他的生命就是一個愛的歷程,帶領著他勇敢、堅強、寬恕、仁慈、相信,並且最後他做到了。
到電影收幕時,小貓和他的朋友推著嬰兒車,他懷孕的生母和兒子派翠克從另一頭走來,雙方錯身而過,彼此卻都沒看對方一眼,在我看來無疑是最好的結尾,她們都帶著新生命,脫離舊事,走向人生全新的開始。
也許人有許多的聰明才智可以編造、敘述、描繪,運用各種能力闡述愛的故事,但唯有真正能實行得出來,那才是最真實的愛。與你我相較之下,小貓是不是太美好、太勇敢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