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5日 星期一

《一千次晚安》觀後

 點擊海報欣賞預告

點擊海報欣賞預告


如果一個女人不顧家庭而執意堅持自身事業,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一千次晚安》描述了一名女性戰地記者的工作和家庭生活,敘述了這兩者之間的不相容性,以及是不是應該堅持下去、如何堅持下去的故事。

導演曾在訪談中,提及:若是主角性別上為一名男性,那麼他義無反顧地會選擇投身事業,但女性卻不同,在面對家庭,孩子丈夫,她才會面臨選擇的難題……

姑且不論我認為導演的看法是否正確,但以女性為主視角來描述家庭與工作之掙扎的故事,這力度是很足夠的,也許正是因為導演本身曾任職戰地記者,因此對家庭、家人的關係,更有另一番透徹的體悟,因此女主角(茱麗葉畢諾許飾演)的掙扎、徬徨,才顯得深刻立體。

出於對世道不公與苦難的忿懣,蕾貝卡多年投身戰地記者工作,並視之為人生理念,結婚生子之後仍持續這份事業。她深入各戰地把各種苦難的真相帶出來,事業做得相當成功,但問題是她的丈夫和兩個女兒都已瀕臨崩潰!

家庭的妻子、母親,無時無刻深入險境,死亡的恐懼這次威脅的不是本人,而是在另一方等待的家人,那種隨時等著電話,唯恐是為至親報喪的煎熬,終會使人承受不住。因此丈夫為著從擔憂恐懼之中脫離,要求蕾貝卡,要求蕾貝卡在家庭和事業中做出抉擇。


                                                                      


難道當初這麼男人打算跟這個女人結婚時,愛的不就是這女人的熱情和果決嗎?是的,但時間是把殘酷的刀,它也會將過去熱戀時的狂熱與盲目、勇敢與承諾,削得一乾二淨。蕾貝卡的丈夫承認過去他是這麼告訴她的,但是他發現他再也無法忍受那份對於她在戰地意外身亡、家庭因此破碎的害怕。

再來一次,暫且不說這個丈夫的邏輯其實很奇怪,但是說喜歡這女人熱情果決、當初因此被吸引甚至願意進入婚姻,不就是他本人嗎?

為何如今這個特質卻成為他們家庭瀕臨破裂的導火線?

而後蕾貝卡為了保住家庭,放棄了戰地記者的職業,確實挽回了他甜蜜平凡的小家庭,但也讓她如溺水般痛苦。一次大女兒為作業要求母親帶她前往肯亞難民營,做實地記錄。

這次,母女二人真正的談論到關於母親的工作和心境,女兒第一次貼近了母親冒險犯難的靈魂,他們看見了苦難之地,用鏡頭紀錄了苦難之地,分享了睡前互道晚安的甜蜜,然而,緊急撤退時誤將攝影模式誤觸為錄影模式的女兒,也記錄了母親因突發事件,再度義無反顧衝鋒陷陣,用鏡頭拍下了難民受砲火衝擊而逃難的現場。

一名女性戰地記者自發性脫離保護團隊,朝上百難民避難方向逆向奔跑,紀錄整個暴力過程,拍下逃難者、傷者,以及死者。

這麼英勇,當然回到家之後就不得了了!

女兒怪母親在恐懼之時,拋下她獨自離去,丈夫發現妻子並非如當初承諾,反而丟下女兒,責怪妻子讓孩子身陷險境而不加保護,她身上充滿了死亡的氣味,終於,丈夫受不了,將妻子逐出家門。

此後,蕾貝卡又重新回到戰地記者的崗位,但這次的心情卻與過去完全截然不同了,過去她獨自一人時,有單刀赴會的激憤、勇氣和熱情,組成家庭時,有她的親人支持作她後盾,但現在她失去了家庭,女兒和丈夫的不諒解讓她經歷「失去」的痛苦。

以往她用鏡頭紀錄了戰地的悲傷痛苦,這次她親身經歷了生命中巨大的悲傷痛苦,使得她再一次採訪同一個自殺炸彈客組織時,無法再如以前冷靜自持如攝像鏡頭,她甚至無法按下快門,她甚至無力地哭求欲阻止車夫載走身裝炸彈的女炸彈客,想阻止某人即將失去生命、即將家庭破碎。

在蕾貝卡出國之前,邀請母親參加她的非洲作業報告,蕾貝卡到了,卻選擇遠遠觀看而不打擾女兒,女兒最後的體悟是:那些地方的孩子更需要她的母親。

但是那沒有安慰到任何人,他們的家庭破碎了、曾為英雄的戰地記者也軟弱了、出讓母親的孩子並非真正心甘情願,還帶著原本怨嘆母愛不足的缺憾……

最後沒有任何人得到幸福,比電影開場時,更糟。

我認為這部片中,比起探討丈夫最後在婚姻的盟約中背信,沒有支持妻子、或者妻子沒有照顧家庭,未盡夫妻與親職義務的婚姻倫理省思,更需要被關注的是,實際上大多數安逸環境中的人,無法同理貧脊困乏之地的需要,無法同理缺乏之人的需求,蕾貝卡自年輕時為弱勢之人所發的義怒,對多數人來說是千里之外,甚至微不足道的。很遺憾,無論正義、仁慈或互助是多麼被尊榮的美德,人的感知、行為、好惡、取捨,都以自我為中心而發散顯於外,人並沒有辦法靠著自己的意志堅持任何一事。

後來蕾貝卡和她的丈夫離婚了嗎?電影中並沒有說明。假若他們終將離婚、假若蕾貝卡死於戰地,她的丈夫會因為離婚而減少一點對她死訊的悲傷嗎?是的,即使不需要他去認屍;蕾貝卡的兩個女兒會因此而減少一點悲傷嗎?不知道,但她們已然先經受了父母失和而離異的悲傷。

這部片談及的家庭議題,似乎也適合於工商社會親子關係疏離的探討呢。




附註:本文為作者個人觀感,專業影評請自行Googl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