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無神論導演拍出來的神蹟電影會變成什麼樣子?
這就是雷利史考特版,充滿趣味性且豪不避諱懷疑觀點的《出埃及記》。
全片看得出來導演努力想以物質世界的邏輯性、科學性與合理性來詮釋《聖經》中充滿神蹟作為的事件,十災、分紅海、法板(約櫃(或法櫃)裡的內容物,兩片紀載著十誡的石板),處處可見導演試圖用「理性而可行」的方式解釋在聖經中看來奇幻而不可理解的神蹟奇事,雖然在某些情節上與聖經內容有所出入,但我想對這部片計較這些出入是沒有意義的,導演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上帝的存在、十災的意義、上帝揀選摩西的理由等等,是一個非基督徒試圖了解上帝的所知所見,雖然在過往觀眾期待出現的浩大場面上(例如這回被批評為反高潮的分紅海事件)有不符期待之處,卻讓這類老題材有了不同的看見,並讓觀眾除了看見「神」之外,同時將焦點抓回了「人」身上,並處理了「人」和「神」之間的關係與互動,若要以基督教基要真理上所述的「上帝」觀之,我認為這部片並未有處理過失。
克里斯汀貝爾所飾演的摩西,如同史實摩西是被埃及公主收養的希伯來男孩,在法老的王宮中,與拉美西斯二世一同長大,接受王族應有的教育和待遇,雷利史考特和克里斯汀貝爾填補了《聖經》所未記載的空缺處,展現摩西被培養成一名領導者睿智、勇武的王者姿態,以及他未受同化,異於埃及王室性殘酷的仁慈寬厚。
這同時也是上帝,那位獨一真神所培養並揀選的摩西。將摩西從為奴之家分別出來,栽培他具有未來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以及其後全族因悖逆之罪而在曠野流浪四十年之久)的各種指揮籌畫的能力。
而後經過了(與聖經不符)的一些事件之後,摩西被流放(逃)往曠野,經過紅海邊,流浪之後遇見了他未來的妻子,又因著神的呼召,再度回到埃及要向法老,也就是摩西曾經名義上的哥哥,拉美西斯二世面前宣告領出猶太人前往應許之地。在這漫長的旅途中(聖經紀載,摩西漂流曠野四十年時間),摩西一直沒放棄拉美西斯一世賜給他的寶劍(本片,代表摩西的才智能力驕傲),摩西隨身佩帶,無論是險惡的曠野、來襲的敵人、面對法老、操練子弟兵等,都伴在他身邊簡直成了他身體的一部分,成為他力量的來源。但是,在領著百萬餘以色列人到達紅海邊時,前是茫茫大海,後是法老追兵,進退維谷之際,摩西終於承認了自己無能為力,將長年隨身的寶劍投入大海,等於宣告自己向上帝投降。在劇中,顯然上帝已給了他答案;過去摩西帶領第一次以色列游擊隊偷襲法老軍隊,而遭到報復之後,上帝告訴摩西:看我怎麼做。
當人放下自己自以為的聰明和驕傲,願意謙卑俯伏之時,上帝伸手動工,往往成就出人意料的果效。
這位不帶杖(原本摩西跟著妻子的家族牧羊,隨身的工具自然是手杖)的摩西,也許是展現著摩西一角探索自我的過程,他的刀閃耀鋒利,來自法老所賜,經歷戰場的榮耀、曠野的荒涼、家庭的和樂,以及反抗的艱困,代表了他的尊貴、驕傲、能力,最後放手時,也代表他的無力和謙卑,刀起刀落,都是角色心境與生命的各種波動轉變,實為巧妙。
本片前所未有的創舉是讓一名男童來演出上帝一角。看完片後我並不認為如某些批評所言:一名情緒化又易怒的小孩。並不是的,雖然這是一項前所未有的選角,但誰能斷言上帝不會以一名孩童的形象來展現自己?電影中該名男童所呈現的憤怒,也並未脫離《聖經》,上帝確實會因為人的「罪行」而憤怒、會為了自己的子民被欺凌而憤怒,片中角色並未將上帝演成自我中心、情緒失控的無知之子。
至於一開始便被影評譏為「反高潮」之舉的分紅海橋段,我認為是影評不懂導演的意思。電影中處處可見導演思考物質世界各種科學定律以及神蹟的分界,並試圖以最好最適合電影的方式來解釋神蹟所帶來的現象,如同埃及十災的發生,導演能解釋前九災,但他無法解釋為何一夜間埃及的長子都死去,而希伯來孩子活得甚好,因此導演讓這事件回歸《聖經》紀載,什麼也不解釋了,照拍。而在紅海之濱,導演可能發現了,自己也許可以將科學的自然界和神蹟做一個使一名無神論者理智過得去的解釋,因此導演讓紅海遠端發生一起海龍捲,短時間內捲走大量海水,甚至露出乾地讓以色列人得以度過紅海。好,雖然這再度成為本片中違反《聖經》紀載的「方法」,但我認為這些「違反」正是本片異於其他神蹟片之處,人和神的理智拔河,這是非常有趣的。
這部電影作為獻給兄弟的作品,幾乎可以預見,導演會在摩西與拉美西斯二世的兄弟情上做點文章,果然在紅海即將回歸原本海面時,摩西冒著生命危險,與自己的「兄長」對峙,他命跟隨的猶太人撤退,拉美西斯叫自己的軍隊不准跑,但海水沖來時卻跑得一個不剩,最後只有兄弟兩人面對彼此,摩西叫拉美西斯跟自己走,拉美西斯卻不願意,最後他們被海水沖散淹沒,各自被分開到從此分道揚鑣的紅海兩岸,摩西帶著仍是百萬餘以色列子民,一個都沒折損,但法老被沖回岸上之後,他的數千兵馬卻只剩他一人。
這裡有個神奇的隱喻,面對上帝的呼召,信與不信,正是電影中摩西與拉美西斯的對照,信與不信是不能在一起的,未來的人生,甚至肉體死亡後的未來,就像分站紅海兩岸的兄弟,永遠不再有相同相近。也許導演也暗喻了他和他弟弟的信仰景況。
頗為編劇技術所造成的一個缺憾點是,幾乎所有關於摩西的影視作品,都將摩西當時的搭檔,他的哥哥亞倫省略敘述,本片中亞倫只出現虛晃一招,露臉時間比他們的晚輩約書亞還要少,比「原著」中基本沒露過臉的約書亞的老爸嫩更少,雖然在本片我個人解不出導演的用意,不過,因為電影畢竟是時間和篇幅有限的東西,不得不刪去任務性質太過相似的角色,即便該角色在史實上具有不可或缺的重大意義。
亞倫是摩西的親生哥哥,職責是耶和華上帝的大祭司,且由上帝親自指派,本是世襲罔替的職份,而整個摩西、亞倫所屬的利未支派(以色列由十二個兄弟支派所組成),則負責聖職工作,是祭司家族,在重視上帝與聖殿的以色列中承擔相當重要的工作。然而,雖然整個出埃及事件中亞倫都與摩西同進同退,甚至是摩西的發言人,但是由於角色相似度太高,且亞倫的工作在出了埃及之後才與摩西分化,因此電影總將亞倫一角精簡省略。本片中只讓亞倫稍微露臉,彷彿是導演在告訴基督徒:是的我知道亞倫這角色,但是由於許多因素我只好省略他,我可不是沒作過功課的啊
!
最後說句話:好萊塢拍《聖經》題材電影,反正也不是第一次被罵了。這部更動了許多「原著」設定的影片要是惹惱了嚴肅教徒,那實是沒什麼可害怕,倒是要稱讚導演,無神論者願意耗心血在神蹟片上下功夫,真是不容易的決心,在片中導演與超自然世界作出各種攻防及對話,這都是大多數無神論者與教徒很難得去做的(指思索探究超自然世界一事),是值得讚賞的,完全好過抄出名言佳句湊成一部電影的製作方式。這是一部相當精采而富趣味,又引人深思的作品!
無法解釋:事發的時間點
這一部分就算是我在電影之外多做的見解了。
無論在本片中,或者一切研究《聖經》神蹟之科學解釋的學者,都不能解釋的一點是:為什麼那件神蹟剛好發生在那個時候。
為何埃及十災正好發生在摩西向法老提出要帶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時候?
為何紅海暫時性的露出乾地,正好是摩西帶領以色列人經過的時候?而又剛好百萬餘人,連男帶女、扶老攜幼都安全過海之後,海水又漲滿起來恢復原狀?
如果要歸類為巧合,那麼《聖經》根本無法被寫成,因為整本都是剛好那個巧合的「巧合」所構成的。
接下來就不一一舉例了,《聖經》其實蠻厚一本的……
其實也可以這麼做:相信這一切都是機率和巧合的人,可以將那些所為「神蹟」一一挑出,算算看新舊約總共發生了幾次,然後轉換一下,看看耶穌在地上32年多時間可以中幾次樂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